5月10日,武汉大学哲学院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教授主持第96期“长江论坛”,讨论主题为“《资本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银河国际官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团队刘明诗教授和青年教师荣枢、王梅清、高晓溪受邀参加该论坛。
讲座伊始,仰海峰教授结合《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语境,以马克思对于“机器”的分析为出发点,认为机器不仅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资本逻辑结构化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其关键在于马克思对机器的讨论,存在着从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向客观意义上的“资本逻辑”的转变。在生产逻辑层面,马克思进一步延续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运思路径,从人学批判的视角出发,将资本主义生产还原为一般意义上的感性活动,立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以及主体性确证的二重维度,肯定了劳动的异化及其扬弃之于人类开辟自由境遇的关键意义;在资本逻辑的层面,马克思笔下的机器已经不再是生产的中介性环节,而是能够影响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的建构性因素,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组织系统,而当以机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与资本逻辑结合为一体时,也就必然成为资本权力建构的重要因素。从该双重逻辑的视角出发,仰海峰教授不仅重新评估了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基于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叙事路向,也深入解读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学术关系、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以及鲍德里亚的“生产之镜”等重大议题。
最后,仰海峰教授与团队的各位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对于团队进一步拓宽视野、凝练方向以及发挥比较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