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国际官网博士生导师栾永玉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刊发署名文章《将“四史”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发布者:林昇发布时间:2021-09-08浏览次数:865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1年第17期刊发银河国际官网博士生导师栾永玉教授署名文章《将“四史”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全文转载如下。

将“四史”教育贯穿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党委书记 栾永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作出了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安排部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四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要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四史”的深刻意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首先要准确把握“四史”的深刻意蕴。“四史”是一个内在连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以深刻的解释力、说服力、感召力,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一)“四史”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基因密码

四史”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四史”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成长为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如何从建党之初的五十余名党员,到发展为拥有九千万名党员的百年大党;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通过“四史”教育全方位展示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能”在哪里。中国共产党人能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是因为它能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于艰难困苦之中砥砺前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于磨难面前百折不挠;始终坚定自我革命的政治魄力,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从严管党治党,于危难之际绝处逢生。为人民的初心不改,实现共产主义的雄心不减,自我维新的恒心不变,确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四史”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理论密钥

自从伴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响来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就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放射出灿烂光芒、结出丰硕果实,指引中国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

 “四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史、奋斗史、发展史,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而非空想的,社会主义发展史表明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民才找到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正确道路,共产主义才从空中楼阁走向。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而非强权的,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新中国史记录着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朝着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而迈进。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而非抽象的,它走出书斋成为人民求解放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史见证着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之下,带领中国走上独立、民主、富强的康庄大道。第四,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而非停滞的,它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三)“四史”中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路秘诀

四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史,深刻记录着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系列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学习“四史”,我们可以深切领略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三个方面。一是它为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它为民族谋复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三是它为世界谋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同时让科学社会主义焕发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四史”中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

二、“四史”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四史”中蕴含的丰富资源,可以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育人动力。我们要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四史”教育指引政治方向,树立正确历史观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95后”“00后”的青年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深入的思辨能力,很容易在全球化、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浪潮中受到错误思想的冲击。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沉渣泛起,它们利用青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力弱的特点,借助互联网新媒介散布反动言论,歪曲历史,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树立正确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以“四史”教育把握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拔节育穗期,青年学生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思想年轻活跃、独立意识较强,但缺乏严格生活锻炼和重大风浪考验,同时在多元环境下面临的考验和诱惑日益增多,价值倾向和行为取向更为复杂。我们必须用理想信念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领航,引导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而“四史”则是一个充满理想信念光辉的精神宝库,我们要把“四史”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活教材”,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伟大精神,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以“四史”教育明确时代导向,强化使命担当

广大青年身处有史以来最好的年代,青年学生的人生黄金期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吻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面临难得机遇,也必然面临着复杂内外环境和重大风险挑战。这就需要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练就过硬本领,培养担当精神,在关键时刻站得出,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在责任面前担得起,在使命当中扛得住。推动青年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的“小我”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有机融合,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努力奋斗,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三、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途径

高校在开展“四史”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用好学习课堂、生活课堂、实践课堂,并将之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突出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切实将“四史”资源转化为育人实践。

(一)突出思想性,将“四史”教育融入学习课堂

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将“四史”学习内容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扎实推进“四史”教育融入课堂。在开展“四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三个统一”。

一是注重情感与道理的统一。“四史”课程要运用生动的课堂语言,通过讲述“四史”中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和鲜活细腻的人物篇章,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引导学生在深刻的学习体验中学会主动思考,从情感上、心理上、理论上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二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四史”课程不仅需要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更要让历史照进现实,聚焦青年学生关注的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解决其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三是注重知识与智识的统一。开展“四史”教育,不仅通过融盐于水、润物无声的方式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与“四史”相关的内容,引导青年学生了解、认识历史,更重要的是透过历史现象,教育青年学生探寻其背后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贯穿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

(二)突出针对性,将“四史”教育融入生活课堂

一是融入校园文化。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把厚植师生爱国情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校园文艺、体育活动中,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第一课等重大仪式活动相结合,发挥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场馆的育人功能,打造“四史”学习的第二课堂。

二是融入网络空间。要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树立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成为开展“四史”教育的新平台。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针对青年学生的信息传播和接受习惯等实际特点,打造“四史”学习云课堂,通过接地气、有生气的网言网语,以微视频、微动漫、网络知识竞赛等形式丰富“四史”学习形式,让学生听得进、入得心。要适应青年学生的信息需求特点,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量身定制“四史”教育新媒体产品,提高青年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三)突出实效性,将“四史”教育融入实践课堂

一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实践研学。用好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遵义会议会址、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场馆和红色基地,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实践研学,让红色资源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行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结合学科特色,组织社会实践。高校可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追寻红色足迹、社会民生热点问题调研等奖“四史”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国情社情调研中进一步领悟新思想的实践伟力,增长见识才干。

三是弘扬奉献精神,开展志愿服务。高校可发挥青年优势,将开展志愿服务与“四史”学习有机结合,打造“四史+服务”志愿服务新模式,通过开展“四史”宣讲、关爱困难群体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活学活用“四史”学习教育资源,用实际行动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增强学史力行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

[3]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J].历史研究,20191.

[4]程美东.从三个维度理解加强“四史”教育的重大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

[5]宋俭,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

全文刊载于2021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 掌上官微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思政客
  • yh86银河国际官方网站官方微信